欢迎访问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
欢迎访问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
详细内容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用十天时间一气呵成的《论持久战》,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中重要且经典的文献,回应了时代之问,指明了民族前行的方向。
《论持久战》这一伟大文献中,毛泽东立足中国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整体过程,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防御、相持和反攻,并导以战争胜利的战术,指出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的战略战术,组织民众起来进行抗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通过整体性分析从全局上驾驭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解除了艰苦抗战中的人们对战争前途的疑虑,坚信中国不会亡国,但抗战不可能速胜。从理论上指导全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抗战胜利的前景。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结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更加注重动员与武装民众,是在动员群众基础上进行的抗战,是一场土地革命的战争,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正如毛泽东所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怎样去动员抗战?毛泽东说,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这是一整套动员群众、依靠人民的自我生长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政略。毛泽东深刻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完全不同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党派的原则和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用胜利印证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预见性。这是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历史充分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以本土资源作为动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时至今日,再次学习《论持久战》,仍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摆脱教条束缚、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一伟大思想必将在我们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继续发挥指导作用。